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武冈浪石古民居群: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发布时间: 2023-03-26 10:18:19 来源:极目新闻

浪石村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组图/记者伍婷婷

浪石村古民居上的雕塑。


(资料图片)

浪石村坐落于武冈市东北面,与武冈城成掎角之势,一古城一古村,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浪石村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2012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命名浪石村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湖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浪石村名列其中。

文/黄三畅

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宅建筑

担水不忘挖井人,浪石村有这样的古民居群,应该追忆拓荒浪石的王氏先祖。

有个叫王祖清的,生于元末,明初时在武冈岷藩王府为官,明洪武四年(1371)武冈农民起义时,随武冈岷藩王外逃,尔后隐居于龙口井头山(今邵阳县境内)。到了明永乐七年(1409),王祖清的长孙王政海迁居到武冈州城东面百余里的李家坝。看到这里有一片还算宽阔的田畴,又有一条小江,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他见田畴四围山峦起伏有如波浪,山上又多卧石,而自己一家也不应该再漂泊了,应像浪中的石头一样沉稳下来,于是改李家坝为浪石。从此以后,王家子子孙孙在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耕读传家,这是王祖清的遗训,亦是王政海的遗训,浪石王氏的后代谁也没有遗忘。既耕且读,王家的后代子孙就不能不出能人,因而在朝中为官者甚多,成为雄称一方的大财主亦多,于是广购田产,兴办家业。清末至民国初年,大地主就出了48户,几十里几百里外都有他们的田庄,而大本营浪石村的房屋也越建越多。从明末至民国初期,历经数代,相继兴建了大院子、上房头、二房头、刘家坳四大块,其他配套设施也陆续修建。

浪石这一古民居群,是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宅建筑。它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永乐七年(1409)至民国二年(1913)间的建筑特色,计有房屋88座,占地面积2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880平方米。仍保存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规划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居中,厕所、畜圈、杂屋等则择四周边隅配置,既方便又卫生。

靠东边平缓山坡上的大院子,主要保留着明末至清嘉庆年间的民居46座,多处墙上砌进铭文砖,“清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作砖”、“乾隆十四年己巳岁作砖瓦”、“嘉庆三十五年造”,先人们有意无意地用“文字”书写了历史。这些房屋均坐东朝西,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26米,占地面积14364平方米。

上房头、二房头连为一大块,背倚后龙山,地势稍陡。主要保留着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期的民居39座,东西宽62米,南北长160米,占地面积9920平方米。以四合院天井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展。依坡叠级而筑,后屋高于前屋;布局规范、严谨,中轴对称。计横向12排,纵向五六进,每排以封火山墙相夹的青石板小巷相隔。小巷窄的不足1米,宽的也只有1.5米,彰显着中国农民节俭质朴的本色;每进均有两个门角牌楼的通廊相连,亦彰显着中国农村邻里亲密的传统。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晴不暴日,雨不湿鞋,冬暖夏凉。徜徉其间,恍如穿行于历史的隧道。

靠房屋之间的差高采光

建筑的精髓是科学,浪石民居群的科学性,从屋内的采光就可以看出几分。上房头和二房头这么多的房屋,仅二房头正中一处凭依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余均靠房屋之间的差高采光,前屋后檐和后屋前檐的差高是5至8分米,正适合采光。还有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互相连通,排水畅通。

住房均为砖木结构的四排三间的平房。后墙和左、右两侧的封火墙均是青砖墙,青砖规格为“三六九”(厚三寸、宽六寸、长九寸),这种规格的砖在当地是最大的;前边的墙为木壁。平房中间两排是木柱夹木壁,每排柱子是五棵,最中间一棵叫正柱,正柱高一般是一丈八尺八寸,俗称“一丈八零八”,也有“一丈六零八”和“二丈八零八”的,都是吉利的尺寸。所谓三间,是面阔三间,每间的进深是两间。中间为堂屋,堂屋正中偏后隔断设神龛,神龛隔墙后面为卧房。左右两间,前为茶间,后为卧房。说是平房,也有楼板,楼板可以隔挡瓦风;楼上一般不住人,只放杂物或稻麦之类的粮食。每座屋一般住两户人,如兄弟分爨后就各住一头。不大肆建房,也体现着节俭风格。

堂屋的大门是高门槛,3至5分米不等,这体现着一种尊严。大门是两扇,每扇分两部分,上一部分其实是窗,叫门窗,窗内镶着窗棂,窗棂间饰着花卉虫鸟;下一部分先是一个长方形的框子,框子内是雕刻,再下面就是木板。大门的两边分别还各有两扇门,式样与中间的一样,只是平素不开,须办红白喜事才开。一共是六扇门,也就有六个长方形的框,框内的雕刻,内容或是飞禽走畜,或是奇花异草,或是一个连环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中的,如《桃园结义》《龙凤呈祥》《李逵负荆》《辕门斩子》。这些雕刻工艺极为精湛,有的既浮雕又镂空,立体感当然强。

堂屋前面是走廊,一般宽1.5米;两边的房门门槛的外面,安着半月形的青石板,这叫踏石,高出地面一点,便于跨门槛,如果鞋底有泥巴,也可在踏石边沿蹭掉。堂屋的门槛前面则是长方形的踏石板。有些人家,两边房门前边靠近走廊近边沿的地方,还安了脸盆大小的铜钱形的漏水孔,洗脸、洗澡水可以从这里倒下去,下面自有涵道通前面的阳沟。走廊上面,连着两棵柱子的横板叫引龙,三四厘米宽,上面也有浮雕。浪石人似乎不愿看到石板木板上有空白,总要见缝插针饰上浮雕。

屋子左右两侧都砌了封火山墙,一家失火,不会四邻遭殃,有封火墙像盾牌一样把火患封堵。这些山墙,有的为弧形,有的为双头或三头的马头式,都翘着角,似龙、似凤,庄肃而又浪漫。要说明的是,封火墙的形式,可不是随意的,是以户主的地位来决定的。

门当的样式和花型体现房主人地位

最能体现浪石古民居文化特色的,还是角门牌楼。角门牌楼每座屋有左右两座。

从巷道上看,角门牌楼呈长拱形,宽0.8至1.1米,高3.3至3.6米。从上至下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最上面是一段拱弧飞檐,拱弧下面横一块厚门枋——或木枋或石枋;拱弧和门枋之间封上砖,叫门额,门额上刷着桐油糯米石灰浆,再塑上花卉图案。横枋如果是木枋,木枋上则突着两个雕花的门当。门当有讲究,房主人的地位不同,门当的样式和花型也不同。所谓“门当户对”,这就是出处。

门枋下面,两头各安放一块石门衬。石门衬的外端是长方体,内端是雕刻好的龙头,龙头分公母,左男右女,女的口里含珠,男的则没有;两个龙头相对相迎。两个门衬下面就分别是一块厚大的石门框了,安在石门墩上,高2至3分米,上部顶在石门衬的长方体部分,下部座在石门墩上,中间横着方形的石门槛。石门槛一般高3厘米,正面多刻双龙护宅图。因为有门衬,门洞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就饰上了龙头,门洞就不是僵硬的长方形。

石门墩可大有讲究,它是突出来的,突出部分一般是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每个石礅至少浮雕两面(正面和内侧的竖壁),或仙鹤、或灵羊、或金鱼、或牡丹,又以一种近似麒麟的“避邪畜”居多。石门墩夏秋是可以坐在上面乘凉的。

最有话可说的还是石门框,皆由整方青石砌成,靠巷道的一面均阴刻对联,周边饰着花卉图案。整个民居群共计50余幅,联联有意味,楷书、隶书、行书,风格各异。据专家考证,有些楹联的手迹还是清代道州何绍基的。

请看下面是一些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孝竭忠处世间

往来若乾坤旋地出入如日月经天

碧水环门龙起舞丹山绕石凤飞鸣

三珠玉树门前绕五子经书室内香

放眼相关天下事入门且喜一家春

山林忧乐先天下衡泌栖迟味道根

浪静水清行龙卧石奇风香藏虎踞

(来源:潇湘晨报)

标签:

为您推荐